不久前,又有兩件雕塑獲得“刷屏”的待遇,在王府井某商場前立起一座雕塑,雕塑是個穿綠西服、戴紅領帶的外國小男孩,然而細看卻發(fā)現(xiàn),“小男孩”下半身“衣不遮體”。無獨有偶,在某購物中心樓下,也有四組穿著較為暴露的雕塑,其中有穿著簡單的年輕女孩。兩件雕塑引起了廣泛的議論,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藝術思想的展示,但不少公眾都認為這是一種“低俗”的表現(xiàn)。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雕塑作為代表區(qū)域思想精神的一種裝飾,也越來越多地在國內(nèi)落地,尤其是城市雕塑,作為公共區(qū)域的展示品,更容易引起話題和關注。一方面夸贊的“新”“奇”“巧”,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丑”“俗”“怪”,公眾審美的差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摩擦,商業(yè)噱頭的“亂入”,讓城市雕塑也遇到了種種尷尬。
從藝術品到展示品 “寫實性”不是標準
一部分雕塑產(chǎn)生爭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藝術的認識上。一些城市雕塑在受到爭議后依舊矗立,另一部分則“悄悄被換”,不少專家也呼吁要對雕塑進行解釋。今年5月,就有網(wǎng)友反映寶雞一家建材城出口新建起了一座古銅色的成年健壯男子的雕塑。從網(wǎng)傳圖片上看,該人物雕塑十分壯碩,而且渾身赤裸,引來部分路人的指責。實際上,這尊雕塑十分“著名”。這座雕塑的原創(chuàng)作者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申紅飆先生,這座名為“蒙古人站”的雕塑創(chuàng)作于2009年,曾在展出之初就引起過爭議。寶雞文理學院美術學院教授李強就此進行解釋:“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個人情感與審美觀念的表達,這件‘蒙古人站’也不例外,它是藝術家突破傳統(tǒng)雕塑造型特點,賦予其個性化觀念的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表達,原則上我們不應該以真實的男人體造型去對應評判藝術作品的美丑。但該雕塑放在建材市場門前,就應該以環(huán)境雕塑著眼,作為公共藝術來考查,這個雕塑突破了普通大眾的審美習慣,有人指責也很正常?!标P于寫實的審美認識,元典美術館館長梁克剛說:“民眾的審美趣味和專業(yè)的審美趣味之間還是有鴻溝的,老百姓對于抽象的、觀念的東西幾乎是不接受的,很多人還停留在300年前西方古典主義的寫實體系當中?!?/P>
實際上,建材市場門口放置這樣的雕塑作品,一些專家也認為有“嘩眾取寵”的嫌疑。
“極丑”“極俗”的雕塑?審美與審丑在沖突
如果說一些稍顯尷尬的城市雕塑還能夠通過“解釋牌”讓其繼續(xù)存在,另外一些雕塑則很難被理解,甚至引起一邊倒的指責。去年引發(fā)爭議的“武松殺嫂”在沈陽一商場內(nèi)展出,潘金蓮半裸上身、下身未遮,武松一邊揮刀砍向潘金蓮,一邊面貼潘金蓮?!皻^”“很惡俗”“很黃很暴力”“小盆友看見了問爸媽,額,這個怎么解釋呢”……從網(wǎng)友們對于“武松殺嫂”雕塑的留言就能看到這件雕塑在當時面對的真實處境。一些評論文章作者也被這件作品“驚呆”,認為這個作品“完全顛覆了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關于‘武松殺嫂’的理解和印象,真可謂是‘顛覆性’的破壞。”再早之前亮相于上海南京路五卅廣場的“芙蓉姐姐的標志性造型雕塑”,和這件雕塑一比簡直“陽春白雪”。
這件作品實際上并非是“一拍腦門”的普通塑像,其作者是川美的著名雕塑家李占洋教授,他的作品被稱為“玩世現(xiàn)實主義”。作為當代藝術的一個思想流派,他也是中國艷俗藝術的代表人?!八淖髌酚幸獾貙F(xiàn)實中粗俗、低賤的一面夸張地暴露出來,并在其中大肆導入中國民間雕塑魔幻化的因素,有意避開典雅規(guī)范的學院風格,甚至強調(diào)非理性的現(xiàn)代審美趣味?!?/P>
李占洋在解釋這件雕塑的時候直言自己就是要去表現(xiàn)“色情”和“暴力”,也站在一個藝術工作者的角度上表達了對公眾不理解的無奈?!皧蕵分械奶摂M性的表達往往演繹成了生活中的真實版,而真實版中的灰色地帶的情色和暴力又成了虛擬性的仿真。這件雕塑用極為挑戰(zhàn)日常觀看方式的直接披露,挑戰(zhàn)我們溫文爾雅的虛偽面紗,以鮮明直接的造型語言以至于‘露點’的方式,強迫我們直視當代社會情感的‘灰色地帶’?!?/P>
兩方的觀點對立,一方面強調(diào)藝術,一方面顧及公共道德,認為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為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兩方很難妥協(xié)。
環(huán)境脫節(jié)是關鍵 商圈不是藝術館
說到底,僅從藝術品的價值上看,審美的沖突是難以避免的。藝術中,尤其是當代藝術中,除了審美的功能,也有“審丑”的表現(xiàn),在特殊的時期和年代,審丑甚至超越審美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影響。當代藝術的一大功能就是要嘗試去“破壞”與重建,并將此作為藝術追求的價值。
但是,這樣的作品放在公共場合,對于普通公眾來講于情于理是難以理解的,尤其在東方,以挺秀健美、彰顯魅力為美的東方公眾審美中,雕塑能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將這樣的當代藝術品放在公共區(qū)域中,公眾對獲取的信息處于無選擇的境地,這本身就是缺乏考量的做法。僅從教育專家的角度,可能就很難理解和接受,畢竟這種表現(xiàn)“尺度”和思想價值都不一定是未成年人應當去接受和理解的,由此看來,策展方的責任不容忽視。
雕塑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也就是它所擺放的場所,決定了它所給予觀眾的影響效果。從這個角度講,王府井雕塑的問題,就在于與周邊環(huán)境“脫節(jié)”。比如,這些雕塑如果放在展覽館,它就是純粹的藝術品,觀眾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但往往都會包容。
然而,放在購物中心,它們是商圈的一部分,藝術與商業(yè)環(huán)境如果不協(xié)調(diào),必然招致非議。畢竟,商場是十分多元的,人群也是多樣化的,雕塑應考慮孩子、父母以及大部分不理解藝術的人的感受。如果因為擺放裸露雕塑,讓消費者臉紅、不堪直視,那么商家預想的“提升購物體驗”,就會適得其反。一件東西總有適合放置的地方和不適合放置的地方。就雕塑而言,藝術品適合放在展覽館,而商場雕塑最好是雅俗共賞。“為什么比利時廣場上是一個小孩站著撒尿,而不是一美女蹲下解手”,就是考慮到受眾的差異性、環(huán)境的兼容性。
爭議代表公眾審美進步 公共藝術責任重大
中國城市一些大型的公共雕塑飽受爭議,武漢“生命”雕塑、重慶“記憶山城”吊腳樓雕塑、云南昆明“靈魂出竅”雕塑、云南昆明大觀園“裸女”雕塑、重慶永川章子怡雕塑、廣西桂林“扶老”雕塑、鄭州中原福塔前小豬石雕、西北大學圖書館前雕塑、江西贛州“十龍聚龜”雕塑等,烏魯木齊市的花堆雕塑“飛天”建成12天后被悄然拆除,湖北襄陽以金庸小說中“襄陽大戰(zhàn)”為題材的“射雕情緣”雕像一經(jīng)公布便引發(fā)民眾的抵制……全國城雕建設委員會秘書長段喜臣表示:“城市雕塑就是寓教育于審美之中,引起爭議和爭論,本身就對提高公眾審美水平與文化進步有著積極意義?!?/P>
雕塑家吳少湘早在1986年就發(fā)表了《雕塑比中國畫還要危機的現(xiàn)狀》一文,提出拙劣的雕塑將永久地破壞整個環(huán)境,而相當一批這類雕塑正在全國大肆興建。幾十年過去了,吳少湘看到:“今天問題還在,有些問題具體化了,有些問題更嚴重了,關鍵就是一個體制的問題。還有更嚴重的問題是,有一部分雕塑家的自律性、責任心、榮譽感都在慢慢消失,把雕塑當做一個賺錢的手段。公共藝術與別的藝術不同,不能因為一部分人的愛好與決定來影響整個民族的文化氣氛,強迫大多數(shù)人來接受某些人的觀念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