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特點,是以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塑造可視而且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現實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雕塑的三度空間的實體性具有其他種類藝術(包括二度空間的繪畫)所難以企及的特殊屬性。這種屬性不僅使人直接了解雕塑形象處于空間中的具體性,而且使觀賞者從不同角度和距離接近雕塑形象的時候,常常由于觀賞者視角和距離的轉換,同一對象的精神面貌會出現某種“多面的”復雜的變化——從不同角度和距離觀賞某一側面,可能獲得不盡相同以至對立的感受,達到單純與豐富的對立統(tǒng)一。
雕塑與繪畫相比,在取材上受到更大的限制,例如對人物活動于其中的具體場合,不便于作直接的描寫,而要求形體像傳統(tǒng)戲曲中的角色,從角色特定動態(tài)把某一場合的特殊點暗示出來。除了一些帶有情節(jié)性的浮雕之外,一般地說,雕塑不宜直接再現人物之間、事物之間,以及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它只宜選擇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一瞬間的情感表現和形體動作,使欣賞者從這靜止的形象中,聯想到它的前因后果,從而間接地把握住與這一物化形態(tài)相聯系的潛在內涵。因為區(qū)別于一般繪畫,雕塑它那再現生活的局限性與特長,更大程度上是從個別見一般,從局部見全局,這就迫使雕塑家不得不盡可能使造型具備一種特殊作用——從有限中見無限,以小見大,寓豐富于單純之中。如羅丹的《思》,在一塊粗糙的石頭底座上雕出一個陷于沉思的少女頭像,在這非常單純的結構里,隱喻著思想與物質、理想與現實、歡樂與痛苦等多重復雜關系,它給觀眾留下了無限思索與聯想的廣闊空間。
如上所述,雕塑難于作復雜的描繪,而要求形象的單純性。就一定意義來說,單純就是美。單純既是雕塑的一種局限性,又是它的特長。為此,雕塑家就要對現實生活進行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單純不是單調化,它是單純中表現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它可以“一以當十”。雕塑的單純性其表現與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有類似之處,它有利于突出表現特定人物的精神面貌或風采的某些側面,因而人們常常選用雕塑作為歌頌偉大人物和可紀念人物的一種藝術手段。黑格爾說雕塑最適于造神,除了有以上意思之外,還說明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最適合于表現崇高。因為雕塑本身的造型形式,它的雕塑基座把人物抬高到一種仰視角度,使欣賞者在塑像面前成一仰視,從而就提高了塑像的崇高感,加之石頭的體積、重量更是使崇高在量的方面得以實現,所以黑格爾說雕塑最適合于造神是有美學道理的。